服務熱線
180-5003-0233
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
技術領域
1.本發(fā)明屬于張力調節(jié)技術領域,尤其涉及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。
背景技術:
2.隨著手持終端、移動設備的不斷發(fā)展,對高集成化的要求越來越高,對器件體積要求越來越小,對作為電子行業(yè)主要元件的電容同樣提出很高的要求,其中薄膜電容由于其穩(wěn)定,無極性,自愈性,成為電子行業(yè)電容的主流產品。薄膜電容小型化的基礎在于其原料金屬化薄膜的小規(guī)格化。而小規(guī)格產品的開發(fā)中,高精度分切機就成為關鍵設備,原料金屬化薄膜需通過高精度分切機分隔成超小塊。目前國內的薄膜電容都集中在3.8μm以上,大多數都是4.8~6.8μm的薄膜電容為主,這部分市場早已飽和,而相對的2μm厚度以下的薄膜電容,為國外主導,國產化率極低,這部分產品年需求量約2萬噸,國內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可以生產,采用的是全套進口設備,年產能不足千噸,且質量不穩(wěn)定,成品率較低,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是由于國內無法生產滿足2μm厚度以下薄膜電容分切的高精度分切機。
3.從分切機整體功能出發(fā),整個設備包括開卷、分切和收卷三部分組成,其主要是將整張的料金屬化薄膜縱向分切和復卷,張力控制是整臺設備中最關鍵的控制技術,卷繞過程中薄膜徑向的伸張程度即卷繞張力,張力偏高容易引起材料形變,嚴重時將直接斷裂;張力偏低,收卷過程無法實現統一處理,生產質量下降;而張力失去穩(wěn)定性時,容易造成薄膜線速度受到影響,松緊性出現差異,帶來更多的次品或者廢品。也就是說分切機張力控制的穩(wěn)定性決定了分切后產品的質量,現有技術的分切機無法滿足這一要求。
技術實現要素:
4.為解決上述問題,本發(fā)明的目的是提供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該方法使得張力控制穩(wěn)定、可靠性高。
5.為實現上述目的,本發(fā)明的技術方案為:
6.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包括如下步驟:
7.s1:測得薄膜的實時張力值f;
8.s2:測得收卷軸的實時直徑d;
9.s3:通過分段錐度張力模型得到最佳張力值f0;
10.s4:通過磁粉制動器控制放卷軸扭矩,使所述放卷軸和牽引軸之間的所
11.述薄膜實時張力值f調整到所述最佳張力值f0;
12.s5:將所述實時張力值f與最佳張力值f0進行差值比較得到張力偏移值δf,將所述張力偏移值δf信號傳入離散pid控制器,通過所述離散pid控制器控制收卷電機扭矩,使所述牽引軸與所述收卷軸之間的所述薄膜實時張力值f調整到所述最佳張力值f0。
13.根據本發(fā)明一實施例,s1中通過張力傳感器測得所述薄膜的所述實時張力值f。
14.根據本發(fā)明一實施例,s5中:
15.當所述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0°至20°之間時,使用所述離散pid控制器中第一段補償所述收卷電機伺服驅動器脈沖頻率;
16.當所述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20°至40°之間時,使用所述離散pid控制器中第一段補償所述收卷電機伺服驅動器脈沖頻率;
17.所述伺服驅動器將控制信號發(fā)送給所述收卷電機以改變其扭矩。
18.根據本發(fā)明一實施例,s2中,測得收卷線速度v、收卷電機轉速n、牽引軸直徑d,設兩個收卷周期為n1和n2,所述收卷軸的實時直徑d通過如下公式得到:
[0019][0020][0021]其中,t為當前時刻;dn為第n個收卷周期輸出的收卷軸直徑;tn為第n個收卷周期輸出收卷軸直徑的時刻。
[0022]根據本發(fā)明一實施例,通過測得所述牽引軸轉速和直徑d測得所述收卷線速度v。
[0023]根據本發(fā)明一實施例,所述收卷電機轉速n和所述牽引軸轉速均通過轉速傳感器測得。
[0024]根據本發(fā)明一實施例,s2中,當所述收卷軸的實時直徑d=1.5d0時,進行s3?s5步驟,d0為所述收卷軸的初始直徑。
[0025]本發(fā)明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,使其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(yōu)點和積極效果:
[0026](1)本發(fā)明通過s1?s5步驟,實現了薄膜收放卷過程中穩(wěn)定的張力控制,防止了薄膜卷產生褶皺,可靠性高。
[0027](2)本發(fā)明當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0°至20°
之間、在20°至40°之間時分別采用離散pid控制器中的兩端補償控制,實現在不同張力數值下,進行更精確的計算,以實現盡可能快的改正偏移量,提高系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,實現分段錐度張力控制。
附圖說明
[0028]
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(fā)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,其中:
[0029]
圖1為本發(fā)明的整體架構示意圖;
[0030]
圖2為本發(fā)明的架構連接結構框圖;
[0031]
圖3為本發(fā)明的放卷部分張力控制流程圖;
[0032]
圖4為本發(fā)明的收卷部分張力控制流程圖;
[0033]
圖5為本發(fā)明的張力控制方法流程圖;
[0034]
圖6為本發(fā)明的收卷張力分段曲線;
[0035]
圖7為本發(fā)明的采用分段錐度控制后內張力分布曲線。
[0036]
附圖標記說明:
[0037]
1:薄膜;2:收卷軸;3:放卷軸;4:磁粉制動器;5:牽引軸;6:離散pid控制器;7:收卷電機;8:轉速傳感器。
具體實施方式
[0038]
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(fā)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。根據下面說明和權利要求書,本發(fā)明的優(yōu)點和特征將更清楚。需說明的是,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率,僅用以方便、明晰地輔助說明本發(fā)明實施例的目的。
[0039]
需要說明,本發(fā)明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(諸如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前、后
……
)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(tài)(如附圖所示)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、運動情況等,如果該特定姿態(tài)發(fā)生改變時,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。
[0040]
參看圖1至7,本發(fā)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包括如下步驟:
[0041]
s1:測得薄膜1的實時張力值f;
[0042]
具體的,通過張力傳感器測得薄膜1的實時張力值f,測得的實時張力值f傳輸至控制器。
[0043]
s2:測得收卷軸2的實時直徑d;
[0044]
具體的,薄膜1分切機在正常工作過程中,各工位的薄膜1實時線速度保持一致,用比率計算方法根據牽引軸5與收卷軸2和放卷軸3的線速度相同、角速度與直徑成正比之一特點,通過建立兩者的比率關系方程得到實時直徑d。通過分別在牽引軸5、收卷軸2和放卷軸3上安裝計數脈沖用的編碼器和基準脈沖用編碼器,在單位時間內得到計數脈沖個數和基準脈沖個數,將脈沖數轉化為角速度從而建立比例關系:
[0045][0046]
式中,m代表基準脈沖編碼器旋轉一周產生的脈沖個數;n代表計數脈沖個數;n為計數脈沖編碼器旋轉一周產生的脈沖個數;d代表牽引軸5直徑。
[0047]
比例計算方法利用了薄膜1收卷過程中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比率關系來求解實時直徑d,不需要檢測材料厚度,因此求解精度較高。
[0048]
但是利用比率計算直徑時,以單個脈沖作為采樣基準,由于采樣時間太短,計算所得前后直徑變化不明顯。同時機械制造與裝配誤差、張力的突變、外部環(huán)境因素等都會對計算結果產生影響。為了提高計算準確,采用積分算法進行優(yōu)化。由于在實際工作過程中,薄膜1傳送的線速度與收放卷角速度不是定值,因此對其進行積分優(yōu)化,積分優(yōu)化后得到收放卷長度與收卷軸2轉動弧度的關系式:
[0049][0050]
式中,s為收放卷薄膜1長度。
[0051]
再測得收卷線速度v、收卷電機7轉速n、牽引軸5直徑d,通過測得牽引軸5轉速和直徑d測得收卷線速度v,收卷電機7轉速n和牽引軸5轉速均通過轉速傳感器8測得。設兩個收卷周期為n1和n2,積分算法中得到的每個計算周期內的實時直徑d,是利用計算周期n1內收卷軸2轉過的弧度與角度的比值計算而來,如下公式得到:
[0052]
[0053][0054]
其中,t為當前時刻;d
n
為第n個收卷周期輸出的收卷軸2直徑;t
n
為第n個收卷周期輸出收卷軸2直徑的時刻。
[0055]
這種方法算法結構簡單、實用性強;計算值線性變化,穩(wěn)定性高;直徑輸出是周期內的平均值,計算結果精度高,可以滿足薄膜1分切機的張力控制要求。
[0056]
收卷部分的收卷電機7轉速收到私服放大器的信號改變電機扭矩,使薄膜1張力穩(wěn)定符合分段錐度張力在設定值允許的范圍內。
[0057]
當收卷軸2的實時直徑d=1.5d0時,進行s3
?
s5步驟,d0為收卷軸2的初始直徑。
[0058]
s3:通過分段錐度張力模型得到最佳張力值f0;
[0059]
具體的,為防止相同的收卷張力時,隨著收卷軸2直徑的逐漸增大,對收卷軸2的扭矩正比例增加,導致了材料層間的位移力加大,薄膜1層的位移力大于最大靜摩擦力時,層間將會滑移,從而導致了材料起皺、端面出現凹凸、軸向竄動等質量問題。因此,為了減少收卷過程中的褶皺發(fā)生頻率高的問題,需要通過分段錐度張力模型得到最佳張力值f0,即在不同卷徑時采用與之對應的收卷張力曲線,最大限度地減小因為設備穩(wěn)定性及原材料厚薄不均等偶然因素對收卷造成的影響。
[0060]
同時,在為了保證收卷質量而提高初始收卷張力的情況下,較為平穩(wěn)的內部張力避免了恒力矩收卷時內部張力過大而造成的薄膜1拉伸及摩擦因數上升問題,同時也不會出現因為結束張力過小而導致膜面竄卷的現象。
[0061]
采用錐度張力收卷有一個特點,即在靠近卷芯的地方通常會出現一個內張力最低點,這個位置的薄膜1在收卷時,一旦出現一些偶然因素,如原材料蕩邊、機器張力不穩(wěn)定等,就可能導致收卷變松,從而產生皺折。恒力矩收卷則存在初始張力過大、張力下降過快、結束張力過小等問題,會導致卷膜內部拉伸、摩擦因數上升、復合膜表面竄卷等問題,實用應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,這就要求隨收卷軸2直徑的增大,卷曲張力要遞減,實時直徑d在1d0~1.5d0處褶皺發(fā)生的概率最高,以d=1.5d0作為減張力和減力矩的分界點,進行分段錐度張力控制,以保證收卷出的薄膜1無褶皺。實時直徑d從d0增加到1.5d0時,薄膜1內張力均保持較為平穩(wěn)的水平,和恒力矩相比并沒有發(fā)生劇烈下降;當實時直徑d達到1.5d0后,薄膜1的內張力開始下降,實現所謂“內緊外松"的收卷效果,卷內張力分布如圖6所示。
[0062]
此時,由于收卷后的薄膜1靠近卷芯的地方具有較大內張力,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因設備穩(wěn)定性及原材料厚薄不均等偶然因素對收卷造成的影響。同時,在為了保證收卷質量而提高初始收卷張力的情況下,較為平穩(wěn)的內部張力避免了恒力矩收卷時內部張力過大而造成的薄膜1拉伸及摩擦因數上升問題,同時也不會出現因為結束張力過小而導致膜面竄卷的現象,使用分段錐度張力控制后卷內張力分布如圖7所示。
[0063]
s4:通過磁粉制動器4控制放卷軸3扭矩,使放卷軸3和牽引軸5之間的薄膜1實時張力值f調整到最佳張力值f0;
[0064]
具體的,基于張力傳感器測得的實時張力值f與最佳張力值f0對比,放卷時張力f是主動力,若原料進給速度恒定,由于放卷軸3的卷徑和轉動慣量隨時間而減小,而放卷軸3的角速度逐漸增大,張力就會增大,因此要保證張力恒定,必須引入張力反饋,使用磁粉制動器4產生一個反向阻力緩沖放卷軸3在高速運行中產生的慣性,使張力穩(wěn)定在設定值允許
的范圍內。控制器根據張力傳感器所測得的薄膜1實時張力值f與最佳張力值f0對比來判斷是否進行張力矯正。如張力出現偏差,則通過設置磁粉制動器4驅動和放卷電機驅動來改變磁粉制動阻力和放卷電機扭矩,來實現錐度張力控制?;诒∧?實時張力值f與最佳張力值f0的差值,利用磁粉制動器4,產生阻力來緩沖放卷軸3在高速運行中產生的慣性,磁粉制動器4根據電磁原理,利用磁粉來傳遞扭矩,制動扭矩mz與勵磁電流在一定范圍內成正比例,可以看做是一種接近線性的調節(jié)裝置。將其安裝在放卷軸3上,可以產生一個反向阻力矩來緩沖放卷軸3在高速運行中產生的慣性,因此可以通過控制磁粉制動器4的阻力矩(即控制電流)來調節(jié)放卷軸3的張力大小。通過張力傳感器獲得薄膜1實時張力值f數據,通過張力放大器后再與最佳張力值f0進行比較的得到張力偏移δf,通過磁粉驅動器控制磁粉制動器4對薄膜1張力進行修正。
[0065]
s5:將實時張力值f與最佳張力值f0進行差值比較得到張力偏移值δf,將張力偏移值δf信號傳入離散pid控制器6,通過離散pid控制器6控制收卷電機7扭矩,使牽引軸5與收卷軸2之間的薄膜1實時張力值f調整到最佳張力值f0。
[0066]
具體的,張力執(zhí)行部件是收卷電機7,收卷電機7為伺服電機,以扭矩控制方式進行張力控制。薄膜1收卷過程實時張力值f由張力傳感器轉換為電量并放大信號反饋到離散pid控制器6的輸入端,最佳張力值f0與實時張力值f經過比較運算后得到偏差值δf,伺服驅動器將偏差值δf轉換為頻率指令傳給收卷電機7,收卷電機7通過調節(jié)收卷軸2的卷曲速度實現張力的補償控制。
[0067]
為了防止非線性系統的強耦合、非線性與實時性,本文采用基于積分分離的pid控制算法。當被控制量與設定值的誤差較大時,取消積分環(huán)節(jié),抑制超調量,提高了系統的穩(wěn)定性;當被控量與設定值相近時,積分算法可以用來消除靜差,提高了張力控制系統的精準度。
[0068][0069]
式中:e(k)是k時刻輸入輸入的差值,t1是采樣周期,k
p
、k
i
、k
d
分別為比例、積分、微分系數,υ是積分想的開關系數,ε為實際系統設定的閾值。
[0070][0071]
為了進一步提高控制系統的穩(wěn)定性,減少收卷過程中的張力波動,我們再引入離散pid控制,具體方法如下:
[0072]
當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0°
至20°
之間時,使用所述離散pid控制器6中第一段補償收卷電機7伺服驅動器脈沖頻率;
[0073][0074]
為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0°
至20°
之間時離散pid控制器6的增益值,通過實驗測定好的張力—轉速增益表獲得。
[0075]
當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20°
至40°
之間時,使用離散pid控制器6中第一段補
償收卷電機7伺服驅動器脈沖頻率;
[0076][0077]
為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20°
至40°
之間時離散pid控制器6的增益值,通過實驗測定好的張力—轉速增益表獲得。
[0078]
然后將計算獲得的偏移量δf,傳送給伺服驅動器,伺服驅動器將控制信號發(fā)送給收卷電機7以改變其扭矩,以對張力進行補償控制,實現了在不同張力數值下,進行更精確的計算,以實現盡可能快的改正偏移量δf,提高系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然后將計算獲得的數據,傳送給伺服驅動器,修正收卷電機7扭矩對張力進行補償控制,實現分段錐度張力控制。
[0079]
本發(fā)明張力傳感器實時張力值f、收卷線速度v、收卷電機7轉速n為輸入,磁粉制動器4驅動信號和收卷電機7控制器信號為輸出,適用于不同材質薄膜1在不同張力下的張力穩(wěn)定控制,放卷側使用磁粉制動,中和放卷軸3在高速運行中產生的慣性,調節(jié)放卷部分薄膜1的張力大小,收卷側利用張力傳感器對薄膜1張力進行檢測,使用比率計算積分算法計算出收卷軸2實時張力值f,采用離散pid控制算法對收卷電機7轉矩進行修正,實現薄膜1張力錐度控制,達到在不同薄膜1張力偏移下,薄膜1張力的快速修正。提高薄膜1張力控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,從而提高金屬化薄膜1電容器產品的合格率。
[0080]
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(fā)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,但是本發(fā)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。即使對本發(fā)明作出各種變化,倘若這些變化屬于本發(fā)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,則仍落入在本發(fā)明的保護范圍之中。
技術特征:
1.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其特征在于,包括如下步驟:s1:測得薄膜的實時張力值f;s2:測得收卷軸的實時直徑d;s3:通過分段錐度張力模型得到最佳張力值f0;s4:通過磁粉制動器控制放卷軸扭矩,使所述放卷軸和牽引軸之間的所述薄膜實時張力值f調整到所述最佳張力值f0;s5:將所述實時張力值f與最佳張力值f0進行差值比較得到張力偏移值δf,將所述張力偏移值δf信號傳入離散pid控制器,通過所述離散pid控制器控制收卷電機扭矩,使所述牽引軸與所述收卷軸之間的所述薄膜實時張力值f調整到所述最佳張力值f0。2.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其特征在于,s1中通過張力傳感器測得所述薄膜的所述實時張力值f。3.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其特征在于,s5中:當所述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0°
至20°
之間時,使用所述離散pid控制器中第一段補償所述收卷電機伺服驅動器脈沖頻率;當所述張力傳感器所測角度在20°
至40°
之間時,使用所述離散pid控制器中第一段補償所述收卷電機伺服驅動器脈沖頻率;所述伺服驅動器將控制信號發(fā)送給所述收卷電機以改變其扭矩。4.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其特征在于,s2中,測得收卷線速度v、收卷電機轉速n、牽引軸直徑d,設兩個收卷周期為n1和n2,所述收卷軸的實時直徑d通過如下公式得到:,所述收卷軸的實時直徑d通過如下公式得到:其中,t為當前時刻;d
n
為第n個收卷周期輸出的收卷軸直徑;t
n
為第n個收卷周期輸出收卷軸直徑的時刻。5.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其特征在于,通過測得所述牽引軸轉速和直徑d測得所述收卷線速度v。6.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其特征在于,所述收卷電機轉速n和所述牽引軸轉速均通過轉速傳感器測得。7.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其特征在于,s2中,當所述收卷軸的實時直徑d=1.5d0時,進行s3
?
s5步驟,d0為所述收卷軸的初始直徑。
技術總結
本發(fā)明公開了基于離散PID和錐度張力控制的薄膜分切機張力調節(jié)方法,包括如下步驟:S1:測得薄膜的實時張力值F;S2:測得收卷軸的實時直徑D;S3:通過分段錐度張力模型得到最佳張力值F0;S4:通過磁粉制動器控制放卷軸扭矩,使所述放卷軸和牽引軸之間的所述薄膜實時張力值F調整到所述最佳張力值F0;S5:將所述實時張力值F與最佳張力值F0進行差值比較得到張力偏移值ΔF,將所述張力偏移值ΔF信號傳入離散PID控制器,通過所述離散PID控制器控制收卷電機扭矩,使所述牽引軸與所述收卷軸之間的所述薄膜實時張力值F調整到所述最佳張力值F0。該方法使得張力控制穩(wěn)定、可靠性高??煽啃愿摺?煽啃愿?。
技術研發(fā)人員:郝英奇 謝鯤 丁新 劉征宇
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:上海應用技術大學
技術研發(fā)日:2021.02.08
技術公布日:2021/6/7